和卢奇老师相识多年,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沉着的艺术家,低调、沉稳、不张扬。他很少发朋友圈,社交媒体对于他,是个寂静之地。前天,卢奇老师罕见的在朋友圈推荐了他的新作《邓 小平小道》,直言是椎心之作、泣血之作、良心之作,一个老艺术家的自信跃然纸上。
卢奇老师是我亦师亦友的兄长,川人耿直的个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是个刺儿头,朋友归朋友,作品归作品。我秉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心态买票进场,一睹为快。人到中年,见了太多的真情与假意,轻易不动情,泪水更不轻弹,这部电影不长,仅有105分钟,但是却让我数次流泪。我看电影,有个固执得无从改变的观念:让我流泪的影片,必是好电影。观影毕,我给演员卢奇老师和制片人黄平发了一条信息:“好电影!”
电影《邓 小平小道》作为历史人物传记,是一部成功之作。粗略梳理,窃以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以小见大 以情动人
电影《邓 小平小道》讲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 小平同志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新建拖拉机修配厂工作的故事。在这3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他身处逆境,做钳工、开菜园、劈柴火、砸煤块,近70岁的老人对待工作依然事事尽心、认真负责。为了便于小平同志上下班,40多名工友在工厂后墙开了一个小门,修整出一条1.5公里的小路,邓 小平经常在小道上散步思考,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小平小道”。
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和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影片,往往追求宏大叙事,大历史观、大场景、大主题,让观众目不暇接,只能以“仰角”观影识人。这类电影,是历史的写照,却少了些许烟火气。电影《邓 小平小道》跳开窠臼,“远离画面看画”,以“微”视角切入,不追求宏大叙事,以情动人。《邓 小平小道》以邓 小平、邓朴方父子之情切入,画面徐徐展开,故事意味绵长。在江西期间,小平同志是是一个被监督劳动的老人。这个老人,身处逆境,不改初心志益坚。做工之余,在“邓 小平小道”上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影片用几组叠加镜头,展示了邓 小平同志公忠为党,夙夜在公的光辉形象。而后,创作者们紧扣“微”视角,又把镜头转换到小平同志的日常生活,例如为瘫痪的儿子邓朴方擦洗身体,推着轮椅漫步等等。这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一个慈爱的父亲,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另一面。张驰有度,有深情,又高度节制,把伟人当作普通人刻画,又展现不同于普通人的情感,创作者们分寸拿捏恰当,亳无违和感。影片在深情叙述的同时,又着力刻画了邓 小平同志和卓琳之间的爱情。那种爱情是革命者独有的,“忠贞不渝,新美如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精准描画。
演技纯熟 收放自如
电影《邓 小平小道》是一部有良心、有担当、有表演力的一群艺术家的呕心之作。影片主创者们秉承“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广大人民群众献上精品。小平同志下放江西期间,是65岁,卢奇饰演《邓 小平小道》时是67岁。67岁的卢奇饰演65岁的邓 小平,在年龄上契合,在情感上契合。让卢奇把握邓 小平同志的心路历程有了更大的自信。卢奇饰演的邓 小平同志,形似是公认的,在《邓 小平小道》中,卢奇更是做到了神似,形神合一,这是卢奇演艺生涯一个重要的突破。饰演邓朴方的演员张译文,饰演卓琳的演员于慧都不是“流量明星”,都是老戏骨,都是“以戏立人”的优秀演员,都是以一丝不苛的认真态度还原历史人物的好演员。老戏骨们搭戏,举手投足之间,满是默契,不做作,不煽情,是饰演,更是重现。
前些年,看丘吉尔的传记片《至暗时刻》,我连看三遍,拍案击节之余,暗自忖思: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拍出这样的传记影片?今天,看完《邓 小平小道》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定可以拍出感人的精品。
主题先行 百花齐放
毋庸讳言,中国电影当下正面临严重挑战,有人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电影正经历严冬。”我一直关注中国电影,也写过很多影评,当下中国电影精品真的是少而又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重视电影工作,把电影工作作为文艺战线的一个重要武器。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多出精品。《邓
小平小道》是贯彻这一宗旨的成功之作。
(转自《江西晨报网》,作者:王敏,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约研究员、文化学者、党史军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