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电影评论电影评论

主旋律影片类型化的新篇章——评电影《邓小平小道》

发布时间:2023-11-07  人气:256


1969年至1973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为方便邓小平上下班,工人师傅们从工厂后墙开了个小门,用炉灰渣铺了一条500米长的小路,直通邓小平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住所。电影《邓小平小道》,讲述的正是这三年多里邓小平的故事。电影继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两项提名,《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电影、第13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等荣誉后,再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等殊荣。

艺术魅力: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聚焦家常小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不多见。

一方面,重大历史题材脱不开历史。电影尊重史实,巧妙地将历史的经纬,以隐而不显的方式,细密地编织进电影的叙事纹理中,使本片具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厚重与捭阖的历史纵深感。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历史,大胆想象,构建出许多极富质感的生活小细节。

如在工厂工作中,老邓娴熟的手艺让工人们大为吃惊,原来这是重新捡起了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钳工技术。电影从极具生活质感的小事中,呈现了一代伟人作为普通工人、父亲、丈夫的点点滴滴。

一条崎岖小道,延伸出一条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题材切口小,但纵深极广,是为以小见大。以丰富细腻的情节、细节,展现出小平同志刚毅坚忍的政治品格和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是为以情动人。

艺术影响:主旋律影片类型化新篇章

主旋律题材影视创作,往往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完成对现实的观照;以宏大叙事,表达时代精神、凸显主流价值。在影视艺术生产中,先天具备导向和示范作用。如何打破观众成见,既做到展现时代风貌、主流价值观,又能有趣、有戏、吸引并打动观众,高度考验着创作者的能力与智慧。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小道》翻开了主旋律影片类型化的新篇章。

首先,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与类型化的人物传记电影结合。不再去宏阔地展现历史与事件,而是以人物为核心,将人的情感、心境,作为间接描摹历史变幻、风云际会的压舱石,更能深切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糅合进大量有趣、有戏的类型化叙事桥段。影片里有这样戏剧性的一幕:罗厂长清早前来,提出拆墙修路、使老邓到工厂上班更近更方便的构想。黄干事不同意,罗厂长为难之下,将老邓夫妻拉到一边,大喊一声“老陶”,墙应声而倒,罗厂长好一手“先斩后奏”。

再次,全片对语言要求极高,大量人物使用方言塑造,如小平同志一口川东方言,厂里工人的吴侬软语、保姆缪嫂的江西土话等。语言是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也使全片人物塑造更加生动形象。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必然会传达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但这个传达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将对主旋律的传达与富于魅力的人物形象、生动有戏的类型化叙事结合,吸引更多、更年轻的观众,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起到教化作用。

艺术价值:把握时代脉搏,构建中国精神

影视文艺由于其天然的视觉特性和高速扩散的可传播性,在诸种大众媒介中,是有利于建构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审美形象表达的媒介类型。

中国影视艺术更应该充分发挥艺术形象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升期,宣扬中国精神,树立民族审美,构建中国价值观与信仰体系,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风云际会,时代造就,落实到影视艺术文本中,每个民族审美文化形象的建构,都是一次对民族身份的具象化阐释。如何更好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合理虚构与深切观照,如何进一步通过影视艺术建构起符合中国精神和民族审美的形象表达,正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议题。

(转自《公众号:评论四川》,作者:黎明,系复旦大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COPYRIGHTS © 2015-2018 Beijing Starline International Film & Television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52256号 技术支持:苏州企业网站制作